在全球科技竞争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。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,近年来通过政策创新与服务升级,初步构建起创新生态体系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,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,但在区域协同、成果转化等维度仍存在提升空间。本文立足高科技企业发展需求,提出系统性优化策略。
一、科技领域营商环境建设成效与现存挑战
(一)政策创新赋能发展新动能
廊坊市构建“数字服务+柔性监管+税惠激励”组合机制,实现科技项目申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,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。梯度培育体系成效初显,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、高新技术企业与领军企业的良性梯队。通过柔性监管清单动态调整,减少对科研活动的行政干扰,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投入,形成“政策引导—企业响应—产业升级”的良性互动。
(二)制约创新的结构性矛盾
区域协同效能待提升:中试平台等基础设施不足,部分科技成果需跨区域验证,影响产业化效率。京津冀三地政策衔接存在盲区,跨区域要素流动机制尚未完全打通。
融资供需错配突出:初创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,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匹配轻资产特征,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有待完善。
成果转化链条断裂:本地转化效率与京津存在差距,专业化中试服务供给不足制约技术需求落地。
人才结构失衡: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问题突出,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高端人才储备不足,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亟待优化。
二、科技领域营商环境优化实施路径
(一)构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
共建中试服务平台:联合京津科研机构设立跨区域验证中心,重点布局新材料、智能装备领域。通过税收分成、股权合作等机制,吸引高水平科研机构设立分支机构,打造“京津研发—廊坊验证”的协同链条。建立三地统一的科创项目备案系统,推动资质互认与数据共享,针对创新联合体制定专项支持政策,破解跨区域政策执行壁垒。
深化产业链协同:聚焦电子信息、新能源等主导产业,推动龙头企业与京津科研机构共建创新联盟。通过联合技术攻关、共享实验资源等方式,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化应用。
(二)完善全周期金融生态
强化早期投资引导:设立专项天使引导基金,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重点支持前沿领域。完善风险补偿机制,通过让利性条款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,构建“政府引导—机构跟投—企业成长”的资本支持网络。
创新金融服务模式:开发知识产权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新型产品,构建“研发保险+信用贷款”组合支持体系。建立政府主导的风险分担机制,针对研发中断、成果转化失败等风险提供多层次保障,降低科创企业试错成本。
培育优质上市资源:组建专业服务团队,为具备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全周期上市辅导,加强财务规范、知识产权管理等能力建设,提升资本市场对接效率。
(三)提升成果转化效能
建立需求导向机制:推行“揭榜挂帅”联合攻关模式,按转化收益给予团队分成激励。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,配备工程化服务团队,提供从原型验证到量产测试的全流程支持。
开放应用场景示范:定期发布智慧城市、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场景清单,通过政策倾斜鼓励采购本地创新产品。建立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,培育兼具技术理解与市场开拓能力的专业经纪人。
(四)优化人才供给结构
深化校企协同育人:扩大“科技副总”制度覆盖范围,推动京津高校专家深度参与企业创新决策。支持本地高校与重点企业共建产业学院,开设定向培养专业。
完善人才服务生态:推行集成化人才服务平台,整合住房保障、子女教育等关键服务。为外籍高端人才提供签证便利与跨境执业支持,实施“安居工程”强化住房保障,打造“近悦远来”的人才集聚环境。
(五)强化数字治理能力
建设科创数据中枢:整合研发投入、专利布局等核心数据,构建动态监测指标体系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政策效果可视化评估。
健全知识产权保护:设立快速维权中心,建立技术调查官制度,提升侵权案件处置效率,增强企业创新安全感。
结语
廊坊市正迎来科技创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。通过破除要素流动壁垒、深化区域协同创新、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,这座京津走廊上的活力之城有望打造更具吸附力的创新生态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,廊坊应持续优化制度供给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创新势能。我们坚信,通过系统施策与精准突破,廊坊必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开创新局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本文系2023年廊坊市级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科研成果
项目编号:2023029003